黨群工作

PARTY-MASSES WORK
當前位置:黨群工作 : 黨史學習 :
從三維邏輯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和提升路徑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

發布時間:2022-04-0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秉h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不僅全面總結了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更提供了宏大的視野,為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引和精神動力。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從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文明邏輯的視角,充分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和戰略價值,結合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發展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從歷史邏輯看,建黨百年的偉大歷史經驗已經彰顯了強大文化自信

一百年來,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的過程,所積累的堅持黨的領導、人民至上、理論創新、獨立自主、中國道路、胸懷天下、開拓創新、敢于斗爭、統一戰線、自我革命十個方面的寶貴經驗,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思想的高度凝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著強大的文化自信。就文化建設而言,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就肩負起了傳承改造傳統文化、吸收創造新文化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黨統籌經濟和文化建設,更形成了豐富的經驗。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將建設精神文明作為新時期總任務之一。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戰略部署。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奮斗目標。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獲得快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文化自信已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精神標識。

建黨百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與制度形成的偉大歷史經驗已經彰顯了強大文化自信,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意識與文明覺醒。面向未來,我們需要在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更加堅定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一是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黨的堅強領導是加強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證。歷史和現實都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無法實現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堅定文化自信,進行文化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始終掌握文化領導權,總攬文化建設和發展全局。二是要堅持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于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瘪R克思主義是立黨之本,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依據,應始終堅持并不斷豐富和完善。三是不斷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迭代更替,客觀上要求文化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地創新。中國共產黨根據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階段的形勢和任務,相繼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新文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為各時期的文化建設提供了思想依據。在新的發展階段,應從文化建設和發展規律出發,緊密結合經濟、社會、技術變革趨勢和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在文化內容、文化形態、文化載體、文化體制等方面不斷創新。

從實踐邏輯看,在物質和精神共同富裕進程中增強文化自信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瘪R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能夠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更高水平精神文明建設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指引,二者是相得益彰的辯證關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客觀上要求“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富?!?。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目標。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备母镩_放后,鄧小平同志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強調“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更明確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從發展實踐的成就來看,中國共產黨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已經為我們堅定和發展文化自信建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都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迎難破阻、謀求發展的勇氣和成績,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責任與擔當,展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優越性,為凸顯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當前,我國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積貧積弱的貧窮落后國家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0年的89.52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10500美元,從2010年起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人民生活日益殷實,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已從改革開放前難以解決溫飽問題、1990年全面解決溫飽、1998年達到小康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公平程度不斷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率從2007年的3.33倍下降到2020年的2.64倍,全國基尼系數從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20年的0.468,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大幅度提升,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和32.7%。我國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綜合國力、民生福祉、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并不是“完成時”而仍處于“進行時”,需要在物質和精神共同富裕進程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一方面,需要繼續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發展,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物質基礎。應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高質量發展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持續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方式,繼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戰略,繼續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不斷做大做好發展的“蛋糕”。同時,扎實促進公平與共享,分好發展的“蛋糕”,首要內涵是推進收入分配公平。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消除絕對貧困和兩極分化。二是要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三是要著力推進機會均等,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每個人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四是要著力推進健康公平,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堅持公平公正原則,保障全民共享健康成果,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推進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在著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資源普惠中強化文化自信。一是要充分挖掘和闡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強化民族自覺性。二是要持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三是要加快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四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公共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完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引導、鼓勵與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發展,擴大高品質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五是要厚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氛圍,引導和規范傳播秩序和輿論格局,涵養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養,涵育向美、向上、向善的社會文明,提升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


從文明邏輯看,立足人類文明新形態認識文化自信的全球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觀察中國發展,要看中國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國為世界作出了什么貢獻。這才是全面的看法?!眻猿治幕孕?,需要置身于人類文明浪潮,放眼全球發展來審視與思考?!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從人類文明發展的維度,為我們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提供了更加宏闊的視野和平臺。


從文化內核上看,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燦爛中華文明的繼承、延續和發展,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的文明形態,為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成就,為人類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中國經驗,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也是全人類共同推動的結果,構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途徑,形成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方案,為人類文明新發展增加了澎湃動力。具體而言,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為人類文明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凝結著當代中國對人類美好生活的探索,為人類社會繁榮進步不斷貢獻著中國智慧。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用事實證明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冷戰結束不是“歷史的終結”,西方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不是萬能的,向全人類昭示了人類文明進步還有其他可供選擇的新路徑,深刻影響和塑造了當代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特別是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面對類似的發展基礎和環境,中國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從積貧積弱的落后國家到創造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的奇跡”,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他們增強了發展信心并提供了極富現實性的經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更是主動融入全球化進程,超越了“文明的沖突”和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思維,堅持平等發展、合作共贏、共同進步,積極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并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生態文明、規劃“雙碳”目標等領域率先做出承諾、形成方案,用先進的文明理念和實際的文明行動,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促進世界共同發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不斷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文化財富,在推動人類文明進程中凸顯著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痹诓粩鄤撛旌拓S富人類文明新形態進程中,堅持和發展文化自信,應更加注重本土化實踐、全球化思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融入全球文明進步的浪潮中。一是應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交匯點,扎根中國大地,堅守中華文化,持續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持續挖掘文化內涵和文明價值,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本質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并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充分利用人類文明發展成果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取得新的更大發展,做人類文明繁榮進步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二是推動面向全球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生產。主動把握全球文化發展規律,特別是新一輪數字化重塑全球意識形態和文化競爭格局帶來的新機遇,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生產品質,加快文化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影視、版權、創意設計等高附加值文化服務出口,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等新業態,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三是不斷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加快構建具有強大傳播力和廣泛影響力的中華文化傳播體系,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利用線上線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極推動不同國家、民族和文明的交流互鑒,向全世界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欧美淫乱